5月18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在雅昌数字美术馆开幕,可以看做是打造艺术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此次展览将水墨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转呈,从虚拟视觉沉浸式的映射和交互视界中,探讨水墨艺术媒介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性。5月31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移动端正式上线,同时,还举行了线上直播论坛,嘉宾们围绕数字时代下的水墨与未来,发表不同观点,这场学术论坛持续了近四个小时,非常具有学术意义,以下为嘉宾金纳教授的观点。
详情识别二维码
《早春的记忆》之三 68cmx68cm 绢本设色 2010年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线上展览,我对展览形式还是充满了欣喜和期待。我认为艺术创作强调个人思考和独创性,那么科技进步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艺术的创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大学学习中国画至今,历经三十多年的教学及创作实践,能够亲身感受到科技进步对我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在教学、观摩及传播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正是芙蓉花开时》绢本 76cmx76cm 2005年
比如临摹的范本,由早前的晒蓝图、印刷出版物做范画,打格手绘放大到最近这几年数字媒体提供的高清大图以及高效的扫描打印技术,都为我们学习传统绘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接近于原作的临本。而目前感触最深的影响就是时下的线上教学,通过网络、视频,让教育资源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教与学也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和同一个空间,这对推广传播传统文化起到了即时直观的积极作用。
《早春的记忆》之一 68cmx68cm 2009年
另外,新媒体信息影像的广泛应用同样丰富了我们的观看方式,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在传统展陈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为观者提供更加多维的沉浸式体验,例如模拟故事情节、再现创作过程等,可以说是对传统观看模式的补充和丰富 。
《早春的记忆》之二 68cmx68cm 绢本设色 2009年
回归到传统水墨画的语境中来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那么中国花鸟画在五代北宋时期就确立了写生精神,强调对物理物情物态的了解,观照自然的同时,体现的是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构成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根本。
《早春的记忆》之四 绢本 68cmx68cm 2010年
在当代,艺术家利用科技的发展,可以使艺术创作实现更多的可能。但我认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还是以人为本,强调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对笔墨精神的理解,那么科技的发展,必将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多元化的观摩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红烛》直径30cm 纸本 2003年
《微风》2014年 直径44cm 绢本
《晨曲》90cmx130cm 绢本设色 2015年
《舞春》2016年 直径45 cm 纸本
《春色 》2016年 直径45 cm 纸本
金纳,满族,1969年1月生于北京,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主要著作 :《工笔花鸟画技法》、《新编工笔花鸟画》、《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研究》、《白描花卉临摹范本》、《宋人册页临摹范本系列》、《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俞致贞文集》、《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 俞致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